11、无念、无住、无相、真如妙用的含义是什么?

2017-03-14
来源:

11、无念、无住、无相、真如妙用的含义是什么?

答:佛法是以无念为宗,它的宗旨是无念,一有念就落到凡夫境界了,就落到分别和执著的圈子里去了。佛法以无念为宗,以无住为本,以无相为用,以空寂为体,修行是以清净为修行。这几句话你若悟明白了以后,这佛法你就知道怎么去修了。我们的心是不是清净?心不清净不是修行。因为清净心是我们本来的本体,清净心是我们的佛性。

我们念佛也是一样,念佛不滞心,就是佛号别停在这个心上;心若是滞住在念佛的相上,像记数、念什么佛等都属于念佛的相。实际就被法所缚,这样修就叫作名相修。现在我们同修像这样修的人非常多,到寺院也执著于这方面。诵哪部经得力?念哪个咒语得力?念哪尊佛好?实际是被法缚住了,不会得力的,搞分别不是佛法。我们同修好搞分别,若有求就念观世音;有病就念药师佛;若消业障和冤亲债主就念《地藏经》,念地藏王菩萨;若想往生了就念阿弥陀佛……把自己搞的昏昏沉沉,不知道哪个对、哪个错?

佛法的般若智慧是五个一如,什么是般若智慧?就是清净心里面产生的真实智慧,它是五个一如。哪五个一如我简单说一说,你若具备五个一如就有般若智慧。

何为般若智慧的五个一如?

第一生佛一如,也叫凡圣一如。就是佛和我们众生是一个法身,法身是一个。他的性体并没有改变,我们有他也有,我们没有的他也没有;在佛不增,在凡不减,这叫生佛一如,就不详细讲了。

第二空有一如。空就是有,有就是空,所谓空是妙空,非实空。犹如虚空,虚空空不空?虚空下边包含大地、宇宙万物,所以它又不空,这就叫非空非有,非有非空;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;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。所谓有就是我们的感官,眼睛看到的、身体接触到的这些东西,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实体。但是如果是物理学家看这个实体的话,他就看到这个实体是假的。因为这个实体都是分子、粒子、原子组成的,根本没有这个实体;佛菩萨看这个实体也看到它的本质;但是我们众生看不到这个实体,就认为它是实有。像我们这个念佛堂的大楼也是一样,实际有没有?有而非有,早晚它会没有的。从盖上那天起它就在风化,它就在变旧,它就离不了成住坏空的规律,这就是空有一如。

第三一多一如。一就是多,多就是一;无量寿经》说得很清楚,西方极乐世界是无量宝香合成,无量宝香是多,合成以后就是一。像中药就是,中药的药丸它是一,但是它又是多。因为好多种中药组成的药丸,这是多组成个一。所以这一就包括好多中药,这是一多一如。明白这个道理了,你就不要搞分别的念佛方法,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。一就是多,念阿弥陀佛就念了十方三世一切佛。因为十方三世一切佛无不出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、光中之尊,受到诸佛的尊敬和赞叹。佛没有分别心:你念他没念我,我生烦恼,我就找你别扭,没有这个意思。既然诸佛都念阿弥陀佛,真正的阿弥陀佛是谁?诸佛都念自己这个阿弥陀佛。这个我们若明白了,那么就好修了。你不用老换题目,就是阿弥陀佛,一天天阿弥陀佛。消灾也阿弥陀佛,祛病也阿弥陀佛,心里要与佛感应道交,还是阿弥陀佛,要想往生还是阿弥陀佛……这一句阿弥陀佛就代替了所有的佛,就不用搞别的。

另外我们学佛最忌讳的就是杂修,尤其我们净土法门最忌讳就是杂修。在这方面我感受很大,我什么也不会,我就会念阿弥陀佛,一天天的阿弥陀佛;观世音菩萨我都不念,没念过,就是阿弥陀佛。所以在各个方面,气质的改变、身体的改变、面貌的改变、体质的改变、命运的改变,就是念阿弥陀佛改变的。

什么叫杂修?觉明妙行菩萨对杂修有个定义。什么是杂修?作法会是杂修、诵经是杂修,诵各式各样的经典是杂修、拜忏是杂修、持咒是杂修,你若明白了觉明妙行菩萨对杂修的定义,这四种都是杂修,那么你再去做是不是杂修?杂修心不清净,杂修是执著心在起用。这个同修要明白,一就是多,多就是一。

第四诸法一如。法本法无法,无法法亦法;今付无法时,法法何曾法。佛说的没有什么法,法没有自性,没有自性则空,这就是法。法法平等,但话说回来,所谓的法法平等是指佛法,而不是指魔说的那个法。

第五诸见一如。一切见解没有争议,诸见一如就是没有是非、没有人我、没有好坏。因为佛法里头讲不二法门,不二法门就是中道,哪有什么是非好坏之分?是人们的心分别出来的。善人、恶人的心都是一个,都是一样的,所以我们用分别心才分别出来个是非人我。

这五方面具足了,你能去做,你就是有般若智慧。说是好说,做是真难,在这方面我确实做不到。我虽然知道这五个一如,但是确实做不到,也经常犯这样那样的毛病。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了,我们在修行当中就尽量往这方面靠。这就是佛所讲的:“一心无所希求则为道。”一心没有什么求得的、所希望的、所得到的,平常心就是道,平常心就是清净心,平常心就是佛所示现的该吃饭吃饭、该睡觉睡觉;但是他睡觉和我们睡觉不一样,他睡觉没有分别,我们睡觉有分别有妄想。

百丈禅师有一个弟子,在他身旁修了三年,说百丈禅师没给他讲过一句法。三年以后这个弟子提出来要下山另投名师:“师父我要下山了,你也不给我讲法,我竟给你打洗脸水,劈柴火做饭……”百丈禅师说:“你太冤枉我了,我天天在给你讲法,你怎么说我没讲法呢?”他说:“师父,你给我讲什么法了?”百丈禅师说了:“你端来水,我就该洗脸就洗脸、该喝就喝,你给我端来饭我就吃,你洗完衣裳我就穿,你说我怎么没给你讲法?”弟子恍然大悟。因为佛法就是生活,生活当中明白了那就是佛法,这就是平常心。你还执著于有什么佛法?这就是“一心无所希求则为道”。这就是心不住法,道即通流;心不住在法相上,你的道就畅通无阻。这就是古人禅语讲的:“竹密不阻水。”竹子再密阻挡不了水,竹子表障道缘、表逆缘,水表平常心。所以学佛者千万不要刻意的去寻求、去有求、去追寻、去搞有什么境界,不要这么去搞了。每天我们只管穿衣、吃饭、睡觉就是了,你明白这个道理了就是大乘佛法,就是菩萨行,菩萨修行就是这么修的。

纯印老人我看她一天也不像我们没事“阿弥陀佛”、烧香、磕头什么的,每天生活很有规律。规律到什么程度?我的老同修她知道,不用说别的,老人的东西放在哪里,如果遇到停电的时候,到那一摸指定有,生活非常有规律;原先我们家烧煤,那炉铲子在什么地方,炉钩子挂在哪,抹布放在哪,甚至火柴盒在哪……有条不紊,这就是修行。我们可倒好,丢了这个没了那个,要找的东西一转身没了、找不着了,杂乱无章。

什么叫修行?平常心就是修行,这是真正的修行。这就是人生如梦,无心即法,法味餐又舍,即得大自在。我们现在是饱餐法味,这个经典、那个经典,这个咒语、那个咒语都来了,光吃不吐。什么时候你吃完了再吐出去,吐得干干净净的时候,才是真正得大自在的时候。这就需要一个过程,如果你这辈子总是吃而不吐,不舍掉不会往生,好一好恐怕在边地疑城。

我们应该明白,所谓无念就是在一切外境上,心能不被外境所染着,不在境上生心动念,这就叫无念。并非是对人、对事、对物断了思想,这样一断,就落入到断的边见。没有了,没有了是有,没有了是假没有,还有,空有不二,他又落到断的边见。无念是不执著有,但是无念又不落于空,这就需要怎么办?就要见相离相,心如如不动。这个境界唯有悟得,求不得、攀不得,这个境界就靠悟,靠求、靠攀不会来的。

无住就是在一切法上、在一切念念之中,不追思前境,三心不可得,念念无所住,心不被法缚。已经过去的事情,我们不要再想了,想也没有用;说错了,错了也就错了;说对了,对了也就完了。过去事情、现在的事情也不要去想,一想就落入到妄想里面去了。未来的事情,未来的事情还没来,你想它还不是妄想吗?这就是佛所讲的三心不可得,用不着。真正有智慧的人顺其自然,事情来了,我照样有条不紊的去处理。你若是想过去、想现在、想未来,这旧时被法缚,被世间法所缚住了不得自在,苦恼哇,这是真苦。因为你所想的它没兑现,你说你苦恼不?

所谓无相,无相就是空寂,就是外离一切法相;若能离相,空寂的自性就自然清净、自然现前。但就修行而言,若能做到无念,必然则无相也就无住,无相无住同时都做到了。所以无念是根本,无相无住是它的运用,是无念的运用。这就是佛讲的“妄念不生般若生”。无知才能无所不知,这就叫作不蔽真如自性显,不自己欺骗自己。我们众生所以苦,苦在什么地方?自己去欺骗自己,苛求不得,道即通流,生活通流。只有老实念佛,心不攀缘此境可显。

好多同修说我怎么妄念老生?你想息掉妄念这个念头本身就是妄念。它怎么能不生呢?这就是去一增二。因为原先出现的妄念你不在乎,这回出现妄念了,我要精进了,在乎了,我要想办法抵制这妄念。你想抵制这妄念的念头就是妄念,增加一个妄念,这就是去一增二。妄念没去掉,反而又增一个去掉妄念的妄念,那你能精进吗?一切顺自然。妄念来了我也不想它,就过去了,没什么了不得的。日久天长老实念佛,这个妄念就不生了,就叫佛号给代替了。所以我们的心切勿追逐于境界,否则必生尘劳,误己误人。因为我们的真如自性本来无一法可得,若有所得,妄说福说祸即是尘劳的邪见。所以这个无念的无就是指无差别相,无诸尘劳的心。念是心念真如自性,真如是念的体,念是真如自性的用,只有真如自性能起念而非念,本体即显。

纯印老人示现的无所住而布施,她布施我们不知道都布施到哪去了。无所住而布施,无所住而忍辱,无所住而禅定,她就是修六度当中的这三大要点。一是搞布施,无所住的布施,搞了布施以后,持戒就在布施当中,没有贪心了,不是持戒吗?无所住的忍辱,忍辱不著忍辱的相,你那边骂我,我这边根本没过心,就是她常讲的“不走心”,这就是精进;无所住的禅定,外境不影响自己的清净心,这就是有定力而生般若,这就是六度法门让老人表露无遗。只因我们的心不净,一走心,我们的六根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就产生见闻觉知。虽然产生见闻觉知,但我们的本体真如自性并没有受到它的妨碍,只是受到它的障覆。它损害是损害不了,但它可以蒙蔽、可以淹没。这个运用好了就是真如自性的妙用。


阅读567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